银川市垃圾分类形同虚设凸显配套法规不健全维权
更新时间:2020-10-29 06:17:13
银川市垃圾分类形同虚设 凸显配套法规不健全
原本设计寿命为20年,仅仅过了9年,2004年才投入使用的银川河东垃圾填埋场容量比原计划已使用超340万立方米,超总容量二分之一还多。据了解,河东垃圾填埋场每日收到城市固体废物达1500多吨,这些垃圾全部运至河东垃圾填埋场,共需一百多趟车次。
为什么垃圾填埋会提前服役?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银川市一直提倡垃圾分类,但这项工作在具体实施中被打了折扣,银川市每天超过1000吨的生活混合垃圾因不能得到有效分类,从而影响了二次利用,最终只能进行无害化填埋。内线阿西克顶替了诺阿的首发位置。开场的6平后邓命中三分
大半分类垃圾箱成为摆设
近日,走访银川部分小区、街道,发现许多老旧小区垃圾回收均存在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且几乎看不到分类垃圾桶的踪影。家住银川市兴庆区体育小区的杨秀锋告诉,她经常在一些老旧小区拣废品,从没见过垃圾分类存放。
在新建小区里,垃圾分类也不乐观。在兴庆区丽水家园小区,发现小区里虽设置有分类垃圾箱,但所有垃圾均是混在一起丢弃,并未进行分类。
随后走访了银川市部分街道,发现街道两旁虽设立了分类垃圾箱,买卖双方的心态也标明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可分类效果不尽如人意。正在清理垃圾的环卫工人告诉,垃圾箱里的垃圾每天都是混着的,什么都有,根本不存在分不分类的问题。
垃圾末端处理设施不完善
作为银川市城市管理局的下属单位,银川荣洁生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有限公司承担着银川生活固体化垃圾的终端处理工作。公司总经理王新宁向介绍,如果按每人每天制造0.8公斤垃圾计算,银川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大约为1600吨。垃圾分类虽然一直被提倡,但实际操作仍有困难,有分类拾捡、无分类回收令垃圾分类工作陷入僵局。银川每天超过1000吨的生活混合垃圾因不能得到有效分类,从而影响了二次利用,最终只能进行无害化填埋。
王新宁告诉,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作,不仅有大家熟识的垃圾分类投放,更应配合有垃圾分类回收、分类拆分及分类处理等环节。没有科学的回收步骤及后续工作条件,就意味着垃圾分类只能是 纸上谈兵 。与垃圾分类工作已经成熟的日本、德国等国家相比,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
生活垃圾分类不当不仅影响资源的二次利用,还潜藏着很多毒害污染,比如废旧电池、主板、电脑芯片、节能灯管及过期药品等,若回收不当,对环境等的影响不容小觑。
为提高资源利用率,银川也曾建立过多处垃圾分拣实验点,如兴庆区丽水嘉园小区和西夏区风茂小区,就开展了用废品换日用品的垃圾分类采集活动。居民可在家中对生活垃圾按可回收、不可回收进行分类,再将整理好的垃圾送至社区内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置换日用品。分类垃圾试点工作虽提高了市民参与的积极性,但回收上来的垃圾如何进行二次利用却成了难题。 可回收垃圾末端处理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导致目前我市垃圾分类收效甚微。 王新宁说。
垃圾分类立法过于原则
2004年2月,位于河东机场附近的银川河东垃圾填埋场正式投入运行。项目总投资1.239亿元,占地1050亩,覆盖了银川市(含贺兰县及永宁县)全部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仅一期工程便设立了总库容量高达676.7万立方米的填埋坑,计划使用20年。从投入运行至今,仅过去9年,新建垃圾填埋坑就已填埋253多万吨生活垃圾,约为340多万立方米,已超过一期总库容的二分之一还多。数据显示,从2004年至今,银川市生活垃圾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0.00%。
有研究人士提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起步较晚,相应的立法体系也不够健全,存在立法过于原则性、法律不够明确、缺乏综合性法律和配套法律法规等不足。比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第九条、第十一条中指出, 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这指的究竟是那些法律、法规,并不清楚,而且也没有相关的司法解释。
为此,专家呼吁,应在立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法律中应负的和应尽的义务,指明各地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并将企业回收利用废弃物的义务在法律上予以明确规定。同时,对于违法行为,应视程度的不同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经济上的制裁,甚至追究刑事。
刘永丽
济南白癜风医院地址
德阳看白癜风专科医院
三亚白癜风专业治疗医院
上一篇:315诚信与道德的天平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