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法师br一个年近六旬的鳏夫kisi

更新时间:2020-07-22 07:18:25

一个年近六旬的鳏夫,有两个儿子,都已成家,老人也算对早年死去的妻子有所交代了。

和妻子的第二次握手前,老人和妻子亲手做的一正五的砖瓦房将要一分为二,一个儿子两间,中间的堂屋是用来做喜庆招待用的,公共所有。因此,老人便没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卧室,好在两个儿子还算孝顺,商量着将母亲在生堆柴的柴房腾出来给父亲享用,免得父亲遭受流浪之苦。

住的问题解决了,吃的问题也不可疏忽,终究老父身体还硬朗,一餐少不得一大碗饭的。当然,什么锄草、割稻之类的活计,老人也还是拿手的,比起请蛮工何止是省一点功夫钱,老人一不吃烟,二不喝酒,多好的德性哦!两个媳妇真的很贤惠,都说父亲不能只在对方一家吃,那样不公平,尤其大忙季节,父亲最好是一家一餐,可是想到农村早餐与中餐、晚餐的某些区别,好像这样仍然对老父不公平。最后的家庭会议一致通过:老人轮流着一家呆五天,小的供老人吃饭,同时老人吃的谁家饭,当然就毋庸置疑帮谁家干事。公平合理没得说。一日,老人干完田里的活,累得不行了,晚饭也不想吃了,就这样睡了。次日,正好轮到老二家供饭,老人还是不想吃饭,老二媳妇先是不在意,一餐不吃没事吧?省下一餐也好,可第二餐老人还不想吃,老二媳妇觉着不对劲,和老二嘀咕开了:老人昨天不是还在田里干活么?兴许是累了?病了?想到这,老二媳妇马上一个激灵,紧张起来:老人在他家做病了,难不成要我们来给治病?不行,马上找老大说理去!可老大媳妇也不是省油的灯,马上回击:是啊,昨天还好好的,怎么到你家就生病了?难不成还想懒在我们头上不成?没门!争吵中,大儿子回来了,还算清醒,劝回老二的妻子。问清怎么回事,轮到两个爷们单独论理了,可是,当初的供养协议并没有谈到生病的处置问题,事到临头,老大只好认栽,到药店里给父亲弄了一些感冒药,送到老二家,可老二的媳妇还是愤愤不平:大忙季节,我怎么这么倒霉呢?!刚刚有点好转的老父,知道在自己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还不能利索地干活的时候,不能给孩子们增加负担,跑到自己的胞妹家呆了几天,看着忙进忙出的妹妹一家人,老人感觉自己真的是一个累赘,回到家里,老人对着自己的亡妻遗像喃喃自语:你怎么不带我一道呢?

二、中转站

一对老人,养了三个儿子,没有女儿。老大、老二都成了亲,老三还是光棍一条。分家的时候,老大、老二另立门户,末头儿老小自然跟着父母一起过。

可好景不长,分家后的第二年,做母亲的也许是年轻时吃苦太多,竟一病不起,一时好不起来,可也没有要归去的迹象。这下,可苦了老小,一个大男人,虽然面对的是自己的母亲,可总有不方便的时候。看着“三有关部门称日久,九日三”的老妻,常常身上遭的不成样子,老汉喊来另外两个儿子,一起商量如何提高母亲的生活质量。

老汉:老小没有聚亲,你们母亲这个样子,你们看怎么弄?

老大:三家一人10天如何?

老汉:老小没有聚亲,我又这么大岁数了,可不可以你们一家15天,让老小补点钱可行?

老二:得回家和堂客商量一下。

随后,各自回家禀报内助,反馈的信息是:每家10天,老小也不例外,老小不方便之处不是还有老头么?

也好,老汉思索再三,毕竟是自己的老伴,说什么也不能打离身球,就这么定了下来。

老二住在老汉隔壁,每逢接班,到也不大难,老小或老二稍微出一点力就能把母亲换个床铺。而那老大,分家后的当年就新开地盘把房子做到了河对面,每逢换班,还真是个头痛事。有时老大不在家,按道理男老二该把母亲直接背过去送到老大家,可老二觉得那样吃亏,长期这样,每次一里路,虽然不多但也没少吃力。好在经过多次侦察,老二发觉了一个好地方,大有利用价值:在老二、老大家的中途路上,有一块大巨石,石头长的很结实,靠近路的一边还有一个天然的酷似坐椅的地方,真是天助我也!

发现了新大陆,老二喜出望外,根据以往的情形,站在自家门前对着老大家一声呐喊,只要屋内不是大声喧哗,一定能听见。因此老二背起母亲,三步并作两步,就到了那块巨石,把母亲放在那天然的坐椅上,慌称回家拿一件东西。隔着大河,老二扯着喉咙向老大的家喊开了:母亲在那石块边,快去背回来!好在老大媳妇人高马大,不是太费事,就把婆母弄回了家。

有了哥哥在前做榜样,本来每次去大哥家接母亲的老小也就依样学开了,总是碍着不急于接母亲,沉不住气的大嫂总会把母亲准时送到巨石边,然后老小只用一半的力气就可以把母亲背回家了。

多亏了这块巨石,无形中成了那位母亲在几个儿子家来回讨生活的中转站

三、另起炉灶

最近从家乡来的邻居和我闲聊时,说三叔与儿媳分开过,另起炉灶了,既在我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三叔是个木讷的人,从我记事的时候起他就留给我这样的印象。

三叔是个木工,手艺不是很特别漂亮,但却实在。他做的猪食盆,无论怎样的烈性猪,也难把它摔破,最低管用十年。三叔给人家干活的时候,不用家主作陪,也不用烟酒侍侯,连茶水也很少饮用,因此三叔一生的活计基本没有间断过,也因此,三叔年轻的时候,家底比一般人家丰盈。

三叔的妻子,我的三婶,和三叔一样,话语不多,大概一天说不上十句话。我不知道三叔与三婶是怎么撮合到一起的,也不知道他们的婚姻生活是否很甜蜜。小的时候,常常听到小奶(三叔的母亲)的哭声,我们不懂事的孩子便去看热闹,只听得小奶嘴里骂着自己的儿子“畜牲”,不明白什么意思,回来家中问母亲,也得不到答案,往往还让母亲臭骂一顿。

三叔和三婶经过了婚姻的磨合期以后,归于正常的家庭生活。他们一生养育了三个孩子,两男一女,孩子们比三叔三婶要精明不知多少倍。当孩子们都长大成人后,各自成了家,孩子们的婚姻生活比起老一辈看上去更要甜蜜很多,两个儿子都养有一男一女,女儿女婿也十分和睦,两位老人很惬意。

为了体现绝对的“公平公正”原则,在两个儿子分家的时候,两个老人各跟了一个儿子,至于谁跟谁,那就采取“抓阄”的方式,谁也没话说。分家后,两个儿子都双双外出打工了,两个老人分头替孩子们照顾他们的孩子,田里地里没有拉下来,院里的猪看养的也肥兜兜的,两对孩子过年回家的时候很满意老人的作为,温馨祥和的气氛让邻居羡慕不已。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悲欢离合。那年,有些笃信迷信的大媳妇,听算命先生言,近期出门不利,因此,两口子决计在家呆一年再说。谁知,该来的躲不掉,小心翼翼的生活着,还是抗不住厄运的到来,大儿子在一起车祸中丧生,年轻的大媳妇招夫上门,但去了集镇买房带孩子读书,偶尔的回家看看老人,也算对得起死去的夫君。

其时,和小儿子过生活的三叔,还在憨厚地打点着田里地里的活计,全然不知尴尬局面即将到来。小儿子儿媳认为死去的哥哥,获得的赔赏金有三叔的一份,因此潜意识里暗示三叔要和大媳妇讨个说法。可木讷的三叔本来就不会说话,何况大儿子血肉之躯换来的钱,他是舍不得去讨要的。

没有说法,那么脸色是少不了要经常看的。三叔不会圆滑,不会保护自己,因此三叔是很难受欢迎的。当小儿子儿媳终于不去打工了,三叔的天地便从家里挪到邻居家闲置的旧房里,在邻居要养蚕的季节,三叔又搬回自己家的闲置的厢房里,这次,三叔的小儿子还特地给他搭起了炉灶,看来三叔有了自己的“家”了。

下次回去,很想去看看三叔的新“家”。

四、解脱

友人的父母生育了三个女儿,辛辛苦苦把孩子们都培养出来了,三个女儿都有工作,父母在乡邻面前多少有些自豪:好女不比男儿差嘛。到了婚嫁的年龄,父母让大女儿招亲上门,自然大女儿有点亏,找了个农村户口的夫君,但有两个老人帮衬,日子也能过。

慢慢地女儿们也养儿女了,两个老人也渐渐地体力不支了,田地里的重活干不上,有时甚至还要拖累大女儿女婿正常的生活。开始孩子们也能坚持照顾好两个老人,可日子久了,倍感体力不支,遂要求两个妹妹轮流照顾得了痴呆症的父亲。通过合计,决定每个人照顾20天。

二女家:苍老的父亲,整天坐在木沙发上,一言不发。女儿女婿上班了,家里的门反锁着。

中午女儿回家了,闻到一股异味,遂背起父亲上卫生间冲洗,女婿回来了,握着鼻子上楼去。吃饭的时候,女婿不断地作呕,一碗饭只吃了一小口,中休也不做就到单位去了。自此以后,女婿几乎是早上7点出门,晚上9点出门,家里的厨房不用进,家里的客厅不用呆,回家唯一的目的是睡眠。痛苦的20天过去了,女儿女婿总算轻松一阵了,送走父亲后,来个彻底的卫生消毒,生活再慢慢恢复原样。

三女家:女婿还算孝顺,放了大半浴缸水,侍奉老岳丈洗澡。谁知老岳丈进到水里泡舒服了,肠胃也开始蠕动了,女婿以为掉到水里的是袜子,伸手一摸,抓着一把屎。女婿没吓着,到把女儿弄的几天反胃。

三女儿与二女儿坐到一起,商量更好的赡养方法,商量来商量去,决定每个人每月付给大姐200元,让姐姐家长期带父亲。谁知回家和姐姐一说,回答是:我每个月付你们每人400元,

你们看如何?两个妹妹哑口无言。

原定方案继续实行。

一日,街上又见友人,问到其父,曰:去了。我急忙安慰她要节哀。谁知友人回答:走了好啊,解脱了!

五、别送我去养老院

一位老妇人,养了一男一女。女儿在农村,儿子则做了个不大不小的官。老妇人在丈夫去世后,拒绝两个孩子诚恳的邀请,坚持自己一个人留在老家过日子,也许是身体还算硬朗,基本上两个孩子能放心地经营自己的小家,偶尔回家看看母亲就行了,甚而有时还可以带回些母亲亲自栽种的蔬菜享用。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母亲80高龄的时候,上山打柴途中摔跤了,严重的股骨折。儿女们闻讯,将母亲送到医院,不惜巨资给以最好的治疗。只是儿女们都有自己的工作,不能亲自陪护做了手术的母亲,只好请来专门的陪护。

想到母亲日后的生活必须有个着落,兄妹商量:等母亲出院后,把母亲送养老院去。

老夫人的故交、邻居、朋友纷纷前来看望老人,老人躺在病床上,身体无法动弹,但看到大家来看自己,还是很兴奋,老人用她那还活动自如的一双手紧紧握着来看她的每一个人:告诉我的孩子,我要回家,别送我去养老院!

信息反馈到老人的儿女那里,兄妹两个不知所措:只好等等再说吧!

共 4106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底层文学总是具有社会学意义,它的批判性是与其文学性相辅相成的。底层文学中的苦难更能感动人们,同时唤起人们的道德良知。小说《夕阳无色》通过五则故事,反映了如何赡养老人问题,这也是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小说给读者引起反思,在道德和良知面前,我们如何赡待生我养我的父母。[:槐花乡人]【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11: 8:58 老无所养,我们这一代人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产品,所以有着固定的残疾.关心老与苏黎世保险公司签约仅半年的新客户信息也被窃取。人,真正的孝顺老人,说起来可能简单,可是真正地实行起来,并不容易.久病无孝子,更何况现在的人生活也越发地艰难了,病不起,养不起,可是不养过不了良心的关口啊! 以后不来了哈

2楼文友: 14: 5:02 谢谢空灵的光临!我们一道努力哦! 大千世界,我只是一粒沙子

楼文友: 19:44:01 文章以夕阳无色为题,主题突出.用五个小章节描述了人老后遭到的特殊待遇.这种现象被作者以嘲讽的口吻一一道来,不免为夕阳中的那些老人增添了一种叫做悲哀的色彩.老来难,老来难,有苦有泪向谁言.五个章节描述了五个老人的相同处境,以第一篇的文字描写为做佳,且第一篇的主题犹能衬托下面的文字.欣赏作者精彩的文字,问好

4楼文友: 20:1 : 7 谢谢无奈的鼓励!信手涂鸦的东西,让你见笑了。

只是这些故事都是在我身边发生的,真实性无庸置疑。看着非常不舒服,就随笔记录下来了。

但愿这样的故事慢慢减少。从我做起,从你做起。OK? 大千世界,我只是一粒沙子

5楼文友:- 0 11: 5: 2 我一边读一边想起我小时候在老家时周围的那些老人们,他们也是被分成份,也是居无定所。读着心情沉重。也是因为那些老人,我一直告诫自己好懂得感恩!

6楼文友:- 0 15:10:58 也许每个人身边都有过这样的故事,我们做不了什么,孝敬自己的父母的! 一个爱写字的全职妈妈,用文字告诉你一个有一个精彩的故事。

7楼文友:- 0 20:04:56 谢谢两位光临!身边的事也许习以为常,没法子改变,但至少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孝敬自己的父母!!! 大千世界,我只是一粒沙子

8楼文友: 08:16:2 主题鲜明,内容朴实,文笔流畅,意义深远!

9楼文友: 16:25:29 写的很好!是赡养父母的教材!

10楼文友: 17:52:47 写的真不错,祝创作愉快!

拉萨白斑疯医院
拉萨白斑疯医院
来宾白斑疯医院
拉萨白斑疯医院
拉萨白斑疯医院
来宾白斑疯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