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不但要求押韵物业

更新时间:2021-12-05 05:45:03

古典诗歌不但要求押韵,而且要求对仗。当然对仗的要求主要是对于律诗而言。这里有一首杜甫的小诗。是历来认为对仗最工整的诗,是人们学习的楷模,我们且来看一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不愧是杜甫的诗,画面绮丽,意境开阔,蕴含深远,修辞优美,对仗工整。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标题是《绝句》,从整首诗来看,也确实是一首七言绝句。但是,绝句不是用不着对仗的吗?这首绝句为什么要用对仗呢?这不违反写诗规则吗?

是的,绝句用上对仗是违反规则的,说得确切一点是:没有必要,多此一举,画蛇添足。

卓某并没有向膳食公司请过两天假 但是绝句用上对仗也没有关系,只要不损害原诗的思想主旨和艺术意境,或者说只要保留和促进了原诗的艺术之美,就像俗语所说“礼多人不怪”那样,这种“违反”不但不要紧,而且简直应当提倡。

况且这是杜甫写的绝句,又写得如此之美,千百年来,人们只有赞颂,没有人说他“犯规”。因为杜甫是“诗圣”,他并不“人微言轻”,他在写作上有更多的自由,只要把握住大主题,在词性上错乱一下,在平仄上混淆一下,人们是不会批评他的。不但不会批评,反而会以他的行为作为标准,树立新的规则。

我们且看看杜甫另一首七言律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向襄阳下洛阳。

诗是优美的,意境真实,情调激昂,一气呵成,飞流直下,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不愧是杜甫的作品。

然而唐诗上标明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我们知道律诗有律诗的标准。律诗有五言和七言之分,每首八句。要求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韵可不韵。第一第二二句称为首联,第三第四二句称为颔联,第五第六二句叫颈联,第七第八二句叫尾联,八句共四联。

律诗的规则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所谓对仗就是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如虚词对虚词,实词对实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

杜甫在《绝句》中这种对仗做得很标准,很艺术,很漂亮。可是在这首七言律诗中却没有那么标准了,不但韵脚中间作了转换,没有一韵到底,而且对仗也不那么工整,词语对应和词性平仄都大有可推敲的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杜甫也不懂词性和平仄么?,难道当时没有像朝晨兄那样的内行人与他切磋,帮他修改,对他提醒么?

后来我看了一本诗词评论的书,其中就有对杜甫这首诗的评论。评论认为这首诗的对仗很好,并且说这首诗的对仗是从首联到尾联一对到底的。当然这种对仗并不是“工对”并不是工工整整地虚实相对的那种对仗,而是一泻千里的那种意境对仗,即并不拘泥于个别词句的对仗工整,而着眼于整个艺术意境的对仗和谐。并说这种对仗叫“流水对”。

这似乎有些使我“恍然大悟”了。因为我有时读名家的作品,往往觉得他们并不那么遵守“规则”,

比方毛主席的七律《和刘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这首诗不但押韵并不标准,而且颔联和颈联的对仗也明显不工整,但从诗评者的观点来看,即从大意境着眼来看,这种对仗依然是完美的,这首诗仍不失为一首标准的七律诗。不是人家“不守规则”,而是自己“无知多怪”。

有一次我看一本《名家对联选》其中有一联是:

“八月中秋月皎皎,五更更鼓更凄凉。”

我至今也弄不懂这对联好在那里,我甚至怀疑这算不算得上是对联。这名家恐怕真的是滥竽充数和假冒伪劣的吧?还是也是我自己无知而少见多怪呢?

现在我把它抄在这里,不知朝晨兄有否另外独特的评价。

我这样东拉西扯,无非想说明一点,古典诗词的评价决没有我们争论那么简单,一定还有更深奥,更复杂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学习,去认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自我陶醉,自我满足。

201 年5月 0日

共 155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篇文章读了几遍,真是学习了。作者把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人杜甫的两首诗歌拿来,根据古诗的对仗和押韵,做了一个细致而且深刻的剖析,分析地透彻,读完不由地说一句:有道理,有见解。其实诗歌的规则不一而论,为了抒发感情,变幻多姿,也不失为好诗。全文简洁清晰,见解独到。结尾处可删。【:琴声】

西安治疗妇科习惯性流产多少钱
拉萨治妇科哪家医院好
武汉医院妇科
友情链接